台灣近海發現數萬年前丹尼索瓦人顎骨 昔被漁民撈起流落古董店 | 文化 | 中央社 CNA

by 透視報導編輯


2025/4/11 12:39(4/11 16:46 更新)


台灣近海發現丹尼索瓦人下顎化石。(Chun-Hsiang Chang and Jay Chang/Handout via 路透社)
台灣近海發現丹尼索瓦人下顎化石。(Chun-Hsiang Chang and Jay Chang/Handout via 路透社)

(中央社倫敦10日綜合外電報導)一項分子分析判定,一個在台灣近海發現的顎骨屬於「丹尼索瓦人」,顯示這個神祕的遠古人種曾住在歐亞大陸東部遼闊地區,能適應寒冷乾燥和溫暖潮濕等環境。

路透社報導,這個化石是下顎的一部分,上面還有5顆牙齒。科學家無法從中採出DNA(去氧核醣核酸),但依據先前研究的化石,發現兩個已知丹尼索瓦人(Denisovan)特有的蛋白質變異體,而不屬於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或現存的智人(Homo sapiens)。

這個化石的牙齒琺瑯質中的蛋白質碎片與Y染色體有關,顯示這個人是男性。

研究員無法採用傳統定年法,因此很難判斷化石年代。他們根據發現這個顎骨時的相關動物化石,估計它來自1萬到7萬年前,或13萬到19萬年前,這意味著它有可能是目前已知最年輕的丹尼索瓦人化石。

這個顎骨和其他動物化石一起在澎湖水道的商業捕魚活動中從海底被撈上來,這片區域以前曾是陸地。這個化石最後出現在台灣的古董商店,2008年被買下,之後捐給一座台灣的博物館。

研究員2010年宣布在西伯利亞地區的丹尼索瓦洞穴(Denisova Cave)發現遺骸,世人才知道丹尼索瓦人存在。基因證據顯示,他們與尼安德塔人有姊妹群關係。這兩個人種都與智人有過雜交等重要接觸,但後來很快就相繼滅絕,原因尚未完全確定。

世人只能透過零碎的骨頭和牙齒等遺骸去瞭解丹尼索瓦人,因為迄今尚未發現較完整的骨骼。這意味著任何新發現的化石對於增進瞭解都很重要,例如他們長什麼樣、住在哪裡。

這項研究今天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主要作者是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的生物人類學者蔦谷匠。他說:「我們只能從研究結果來推估他們的顎骨和牙齒形狀,但至少丹尼索瓦男性的顎骨非常健壯,與尼安德塔人和智人比起來,他們的臼齒很大。」

目前已在3個地區證實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分別是澎湖水道的顎骨、俄羅斯丹尼索瓦洞穴的牙齒和一小段指骨碎片,以及中國甘肅省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的顎骨和肋骨碎片。此外,根據形狀來看,寮國眼鏡蛇洞穴(Cobra Cave)的一顆臼齒據信也屬於丹尼索瓦人。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訂閱

這顯示丹尼索瓦人住在歐亞大陸的遼闊地區,從丹尼索瓦洞穴到澎湖水道約有4500公里遠;另外也顯示他們能適應非常不同的環境,從寒冷的西伯利亞山區、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帶,到溫暖的寮國和台灣的亞熱帶海岸線。

研究共同作者、哥本哈根大學分子人類學者維爾克(Frido Welker)說:「因此丹尼索瓦人一定是能適應很多不同的居住地類型。」(譯者:曾依璇/核稿:徐睿承)114041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