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揭開偽道德的面紗:正視台灣代理孕母合法化
文/莊勝榮律師(第三屆國大代表)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讓同志婚姻合法的國家,但直到今天,卻仍禁止代理孕母。
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現實:當「愛」已經獲得法律的肯認,「成家」的基本權利卻仍卡在偽善的道德審判裡。那些蹉跎了五年、十年,走過試管、流產、失敗、等待的男女與伴侶,想成為父母,卻不得不遠赴海外、投入高額費用,只為了實現一個原本應該屬於他們的夢想。
代理孕母:是協力,不是剝削
許多人一聽到「代理孕母」便本能地聯想到剝削與商業化,但真正應該被檢視的,或許是我們對「女性身體」與「生育選擇」的僵化想像。
在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國,代理孕母早已納入嚴謹法律規範,不允許商業利誘,但肯定女性有「幫助他人完成家庭」的權利,也尊重她們的身體自主。而在台灣,這樣的選擇卻被全面封殺,甚至連對代孕女性本身的討論空間都極為稀少。
但真正應該被保障的,正是她們:願意協助他人生育、但同時需要法律保障的女性。不讓制度介入,不會消除代孕,只會讓它在地下角落發生。
蹉跎超過懷孕期的等待,台灣社會能否給一個補救?
在我們身邊,有無數異性戀夫妻、同志伴侶,甚至單身者,懷抱為人父母的渴望卻被生理條件或婚姻法律排除在外。他們中的許多人,耗盡青春、金錢與希望,仍換不來一個孩子的哭聲。
合法化代理孕母,或許無法抹去過去的傷痕,但至少能給予這些人一個補救的可能與情感的療癒。
這不只是對個人夢想的圓滿,更是對家庭價值最真誠的守護。
少子化下的人口紅利,為何要拒絕願意育兒的人?
台灣的少子化問題,政府不斷推出生育補助、育兒津貼,卻總是忽略了那群「願意生、願意養,卻不能生」的潛在父母。代理孕母合法化,不僅是人權進步,更可能創造實質的人口紅利:讓更多孩子誕生在期待與愛裡,減輕社會長期的人口與勞動壓力。
若政府真心關心人口危機,就應讓願意育兒的人不再流失於制度之外。
我們需要的,是制度保障,不是道德審判
合法化不等於放任。相反,正因為代理孕母制度具爭議性,更需要法律制度納入專業審查、醫療安全、心理評估與契約保障,讓每一方的權利都被守護,讓孩子擁有完整的法律身分與家庭支持。
繼續封鎖這條路,不會讓代理孕母消失,只會讓它更黑暗、更危險、更不正義。
台灣,是時候勇敢補上一塊人權的拼圖
當我們已經願意承認多元成家,何不也給予這些家庭真正成為「父母」的機會?讓愛,不再只止於婚姻的合法,而能延續到下一代的誕生。
是時候正視那些跨海求子的身影。他們不是走偏門,而是走在制度落後的前方。我們可以選擇讓台灣成為更溫柔包容的國度,讓「為愛生育」不再分你我,不再分性別與婚姻狀態,更不必分海內與海外。
文章來源:銳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