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家暴隱忍平均4.2年 憂鬱、就業力受重創-自由時報

親密關係家暴隱忍平均4.2年 憂鬱、就業力受重創

邱芷柔
衛福部保護司今天舉辦家暴防治記者會,呼籲社會正視親密關係對被害人、家庭及社會的影響。(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國內親密關係暴力通報案件從2023年起每年突破8萬件,但這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台大研究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受害者從第一次遭遇暴力到鼓起勇氣求助,平均長達4.2年,通報雖是一種掙脫,卻也伴隨現實壓力,研究也指出,女性在通報後2年內,就業率平均下降1.8%,離婚率增加14個百分點,憂鬱症就醫比例也顯著上升。

今年適逢「家庭暴力防治法」施行滿27周年,衛福部今舉辦家暴防治記者會。根據統計,2024年家庭暴力通報案件達17萬9107件,其中親密關係暴力占比超過5成,去年通報件數逾8.5萬起,較20年前成長近1倍,受害者以女性為主,約占7成。保護司長張秀鴛表示,通報增加顯示社會意識提升,但也反映受害者面對的困境仍未解決,許多人在恐懼、經濟與家庭壓力下難以尋求協助。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明仁帶領團隊,結合健保資料與通報紀錄進行大數據分析,受害者從第一次遭暴到求助,平均4.2年;通報後,女性在2年內就業率下降1.8%、離婚率上升14個百分點,憂鬱症就醫比例也顯著增加;不過,長期來看,通報者的醫療支出逐年下降,5年平均每人每年減少健保支出500點,2023年約可為健保節省近4000萬點。

「不同通報來源,也反映不同社會樣貌。」林明仁說,分析也發現,醫院通報者多半教育程度高、經濟條件較好,相對的警政系統通報的多是年長、資源匱乏的女性,顯示受害者可及資源與信任管道的落差。

為什麼不求助?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處長何雨威分享,一名媽媽被通報多達12次,卻始終拒絕協助,直到孩子在作文寫下「希望爸爸死掉」,並在衝突中模仿暴力行為,才終於選擇求助。受害者的需求,不只是脫離暴力,更跨及庇護、法律、心理、就業與教養支持。

暨南大學教授王珮玲直言,不願求助的原因多為「安全顧慮、經濟依賴、與對子女的考量」,尤其越嚴重的暴力往往隱忍更久,她追蹤的保護令個案,其通報時間平均高達6.8年。她提醒,說出來雖困難,卻是改變的起點,數據也證實,若能接受法律或心理輔導等服務,暴力再發生率大幅降低,未開案者再通報率明顯偏高,她強調,根據台大團隊的研究,企業也應成為防暴的一環,納入職場支持機制,像是紐西蘭法令給予受暴者10天有薪假,提供實質支持與喘息空間。

張秀鴛表示,因應親密關係暴力的多元需求,政府與民間推動「一站式整合性服務」,將法律、心理、庇護等資源整合於單一窗口,避免因轉介中斷求助流程,透過「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表」,也讓社工更迅速辨識高風險個案。她強調,防治親密關係暴力沒有人是局外人,除仰賴司法、警政、醫療、社福與教育體系合作,更需從社區扎根,結合企業參與,讓防暴成為全民責任。

☆民眾如遇同居關係暴力情形,可撥打113保護專線,或向各地方政府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求助。☆

【看原文連結】

文章來源:自由時報

Related posts

觀點投書:司法是在保護誰?土城家暴命案再證體制失靈!-風傳媒

防空演習沒躲好罰15萬!今年規定不一樣,「這4天演習」別只待在室內吹冷氣-風生活綜合報導

議員任內詐645萬助理費 政院南辦副執行長陳慧玲夫婦起訴-ETtoday新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