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追訴期只能被司法永遠排除?童年性侵倖存者盼以釋憲敲開正義窄門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台灣#MeToo運動風起雲湧,隨著受害者勇於揭露,過往潛藏的性犯罪逐漸浮上檯面,然而由於傳統的價值觀、社會的禁忌及權勢不對等種種因素,許多童年時遭遇性侵的受害者長期噤聲,難以對外求助,等到長大成人,終於鼓起勇氣尋求司法協助時,卻發現已超過了「追訴權時效」──2006年《刑法》修法前,對兒童強制性交罪的追訴時效最長20年,為了維護司法穩定性以及資源有限,超過效期的刑事案件,國家只能當作從未發生。

如今受害者終從暗處現身,聲請釋憲挑戰現行法律的規定,能成功找回真相與正義嗎?美國與日本,又是如何看待兒童性侵案件的追訴期?

「快20年後,我們才開始有勇氣去詢問當時的同學:『老師有沒有對妳怎樣?』」

《報導者》記者在台北市一間小會議室,和一位未成年時期性侵受害者S見面採訪。剛坐定,她緩緩一字一句說道。

連續數年,台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性平風暴。性侵受害者從長久以來的噤聲狀態走出來,袒露的創傷經驗引發集體社會無法迴避的震盪。

2017年,《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出版,權勢性暴力的問題逐漸浮現;
2022年,台中資優班性侵案,反映師對生性侵長期被制度性包庇與默許;
2023年,遲來的#MeToo運動,過往的性騷擾、猥褻或性侵受害者一一現身;
2024年,藝人黃子佼被查獲持有大量未成年性影像兒少性剝削產業鏈氾濫程度赤裸攤開在大眾前。

S經歷一波接一波外在社會的變化階段,逐漸引發共鳴,從輕微的漣漪,到劇烈的波濤,直到超過可以承受的臨界點,「不得不將那些想要丟棄的印象給拉回來。」

「這個毒瘤應該要去處理了,因為已經到了不得不面對的時候。感覺人生當中一直卡在那個癥結點,好像腳上有個膿包,可以裝作沒有事情不去理它,可是在走路的時候就會痛,最好方法其實就是麻醉、開刀,把這膿給擠出來,讓肉慢慢長回來。」S說,從小學五、六年級至國中階段,她被她所仰慕與崇拜的國小老師猥褻與性侵,活潑開朗的女孩變得安靜。

在缺乏家庭溫暖的童年時期,老師以近乎完美的手法,慢慢堆疊出幾乎沒有人能事前察覺與事後追究的犯罪:先是特別「挑選」少數幾位同學,在無人小教室上作文課,假日時會開車一起出遊,讓孩子們在這些額外的關照之中,感到與眾不同的驕傲;當這些被選中的孩子全心傾慕老師之時,後者又在課堂上展現嚴厲的管控與威嚇,從課業到人際,一有差錯就會受到羞辱、懲罰與人際孤立。時而威權高壓、時而慈愛的形象轉換之間,老師高高在上地操控著學生,一心尋求老師認可的S,就此掉入以愛為名的侵害。

為了「法安定性原則」,超過有效期限的受害者被司法永遠排除

2023年,S首度跟國小畢業後就沒有聯繫、也特別受到老師關愛的兩位女同學,互相探詢當年在小教室裡發生的事,並藉由人本教育基金會的協助與國小同學群組的支持,在近20年後向國小母校提出投訴;性平委員透過校園性平事件調查程序,決議終身解聘該名老師,但同時併行的司法程序,卻兩度被駁回。檢察官的說法除了證據不足──即便她已提供所有能給的證據,包括性平調查報告、憂鬱症就診與服藥紀錄、教室空間圖、同學證詞等──最大的因素是「時間」。

當S聘請律師準備提告時,不停留的時間正一分一秒流逝。

由於辦案人力有限加上證據隨時間過去愈加渺茫,為了維護「法安定性」,國家不能無限制地追討犯罪行為,因此法律(《刑法》第80條)按照罪刑輕重,設下不等的「有效期限」──即「追訴權時效」。

2019年修法後,僅有發生死亡結果的案件例外,檢察機關可以無限期追訴,其餘犯罪行為只要超過5到30年不等的時間

《刑法》第80條規定的追訴權時效,分別是:
1. 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30年,但發生死亡結果者,不在此限;
2. 3~10年有期徒刑之罪,20年;
3. 1~3有期徒刑之罪,10年;
4. 1年未滿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罪,5年

,若檢察官沒有起訴,司法就不能再去追究犯罪嫌疑人,無論被害人如何呼求,過期就是過期。當S的律師努力釐清當年老師的犯行

《刑法》第227條第2項:對於未滿14歲之男女為猥褻之行為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222條第1項第2款:對未滿14歲之男女強制性交罪,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與明確時間點

2001年9月到2004年3月29日間。

,案件到達檢察官手中時,卻因為發生在2006年修法前

2005年2月2日《刑法》修法,是1935年就訂定的第80條──關於追訴期時效的規定首次修正,性侵兒少從20年改為最長30年的追訴權時效,2006年7月1日生效施行,在此之後的案件適用30年時效,在此之前仍僅適用20年時效。

,已超過時效,只能以不起訴處分——這份新北地檢署不起訴處分書上的日期,2024年3月,距離老師侵害她的時間正好滿20年。

就在對於司法已不抱任何希望的時刻,S去年(2024)底得知,有類似的個案挑戰過往性侵害追訴期的規定,由律師協助聲請釋憲,並已被憲法法庭受理,她想到自己的案件至少有行政調查與懲處,但對於其他遭遇家內性侵等發生在校園外的受害者,卻只剩下司法一途,便毅然帶著自己不起訴的案件,併案加入此一首度由性侵受害者提出的釋憲,「讓眾人踩在我的『屍體』上面。」她強調:

「在這個社會,性侵是不能講的。我在想,如果那時候成功起訴了,我不一定需要站出來去捍衛其他的受害者,因為事情已經結束了。現在倒過來,讓很多失敗的案例去凸顯出,這樣的規定扼殺了很多小時候受害的人長大以後再獲得一些平復的機會。讓受害者在司法上得到公平正義,是創傷復原的關鍵,憑什麼受傷了是要我們自己去承受?」

一路失敗,他們如同不停推動巨石的薛西弗斯

「每天去查憲法法庭進度,心中覺得渺茫,可能會被駁回,看到公布受理案件的當下,哇靠,我直接在捷運上哭出來!」律師蔡尚謙想起2024年3月25日當天,得知憲法法庭受理他協助提出的釋憲聲請案時,仍掩不住激動的心情。

本案源於2006年7月1日《刑法》修正施行前,

性侵兒少

《刑法》第222條第1項第2款,特別保護青少年及幼童的性自主法益,所以如果是對於未滿14歲的男女,加以「強暴、脅迫、恐嚇、催眠術或其他違反其意願」而發生性行為,刑責要加重為7年以上有期徒刑;1999年4月21日《刑法》修正施行前,最低本刑為5年。

追訴權時效為20年

2006年修法前的《刑法》第80條,規定涉犯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訴權時效為20年,修法後才改為30年。因此2006年7月後發生的之犯罪行為,才適用30年的追訴權時效,在此以前則只有20年。

,某甲小姐於1999年前後、未滿14歲時遭親戚猥褻,直到成年後於2021年方委託蔡尚謙提出告訴,經過地檢署認定已逾追訴權時效(2019年到期)不起訴,律師仍繼續聲請「再議

指告訴人不服檢察官對被告作出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或被告不服檢察官撤銷緩起訴處分時的一種救濟途徑,必須在不起訴處分10天內提出。

」,又被高檢署駁回,走到最後一關的法院,聲請交付審判

告訴人不滿意上級檢察署檢察長駁回其對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的再議聲請,在收到處分書之後的10天內委請律師寫聲請狀,向法院請求裁定准該案交由法院進行審判。但刑事案件幾乎都是由檢察官代表國家對犯罪行為提起公訴,由人民提起自訴(交付審判)會被法院受理的機率微乎其微。

,法院仍認定:「本件聲請人所指被告上開犯嫌之追訴權時效皆已完成⋯⋯本件聲請交付審判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為什麼這麼久以來,只有我的當事人(甲)走進憲法法庭?因為大部分被害人在這個過程裡面走不下去,案件被地檢署不起訴之後,要在10天內聲請再議

2019年修法後為10天,過往只有7天。

,被駁回之後,最後一關向法院聲請自訴(交付審判)也是要在10天內,並且強制律師代理,時間因素之外,有經驗的律師都會知道再議成功率只有7~8%,自訴的成功率更低,大概千分之8而已。(司法程序)像是直接畫一條線,跟性犯罪被害人說,我們認定完,你沒有救了。」蔡尚謙強調,如果對於性侵被害人來說20年都不夠,那麼10天就要馬上決定再議及交付審判,在成功率低到驚人的情況下,要被害人循體制獲得司法上的公道,無異是緣木求魚。

從地檢署、高檢署到地方法院,這件明顯於法不合的案子像是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不斷經歷徒勞的失敗,走上法律最終的救濟途徑:釋憲。

當事人及律師主張,本案反映出童年性侵的受害者,長久以來處在恐懼、困惑的狀態下無法向外訴說與求助,直到他們邁入30多歲,終於有了較穩固的支持體系與社會風氣改變之際,鼓起勇氣想尋求司法途徑卻不可得,試圖打開對童年性侵受害者的救濟或追訴權的「例外」管道。

事實上,兒少性侵問題在台灣長期以來十分嚴重,一半以上性犯罪被害人是未成年兒少。根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最新統計,2023年共有9,413位性侵害案件被害人,18歲以下高達5,155人

0~6歲206人,6~12歲767人,12~18歲4,182人。

,占性侵害被害人總數54.7%,而每100位未成年被害人中,就有近19位(18.8%)是未滿12歲的兒童。
尤其兒少性侵有高比率為家內性侵

根據衛福部保護司最新統計,2023年12歲以下性侵害案件被害人973人,有432名加害人為家庭成員(直系親屬、手足、家長家屬、旁系親屬)。

——12歲以下性侵害案件的加害者為家庭成員比率為44%,被害者事發後數年仍需仰賴成年人照顧的情況下,更難使他們自主對外求援。然而在追訴權時效的規定上,我國法律並未考慮兒少性侵被害人的脆弱性,需要更多時間才能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將他們與一般犯罪被害人一視同仁。
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全國機構兒童性侵害調查,發現受害者平均需花近24年才能首次揭露童年受性侵害的經歷;台灣至今仍缺乏關於性侵害倖存者「說出口」時間的調查,但根據國內唯一提供童年期性侵害成年個案心理諮商服務的勵馨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內部統計,童年被性侵個案,願意打第一通電話求助的平均時間是22年

2019~2020年勵馨基金會台北、台中及高雄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承接衛福部性創傷復原中心,針對200位個案統計,童年被性侵後,首次求助的平均時間是22年。

國內外的研究與實務經驗皆顯示,當性侵害發生在兒童身上時,有難以說出口的特殊性,釋憲聲請方強調,需要與其他犯罪類型分開看待。

「它太特殊,特殊之處在於以往大部分釋憲案,通常是二、三審的判決結束,才已經窮盡法律途徑後聲請釋憲,但本案根本沒有進入審理,當事人連地檢署大門都沒有踏進去過,」蔡尚謙說,當事人甲願意委託他走上這條看似注定失敗的道路,為的不是有形的補償或利益,而是希望透過這個「儀式」,跟過去道別,才可以放下來往前走。

當被害人從刑事訴訟程序的客體翻轉為主體,「說出口」仍是一大考驗

「過去大部分釋字在處理刑事訴訟被告人權的部分,被害人相對著墨很少,」參與撰寫本次釋憲案法庭之友意見書的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法律政策部主任呂政諺表示。

從較宏觀的角度來看,在此之前少數討論到被害人權益的釋憲案,僅有釋字297號(界定被害人的定義)、 507號(被害人有請求司法機關予以偵查、追訴、審判之權利)、789號(性侵被害人警詢筆錄可作為證據)、805號(少年事件被害人有到庭陳述意見的權利)等。背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在我們的司法制度設計,是以被告也就是犯罪嫌疑人為「主體」,一切的程序保障與訴訟活動的核心,都圍繞在被告身上,被害人在其中只是「客體」。

藉由此次釋憲案,性侵受害者從暗處現身,從客體翻轉成主體。然而對大多數經歷過性侵害的當事人而言,難說出口的困境並非罕見。

「為什麼經過這麼多年,還想要透過司法來做這件事情?其實很有可能,我們社群裡面有朋友是30、40幾歲看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才知道小時候遭遇的侵害叫『性暴力』,回頭看以後,接下來要面對認知上的一連串衝擊,」暖暖Sunshine協會創辦人湯淨說。

經歷過性暴力的她於2023年創立首個由性暴力倖存者組成的支持團體,「如果小時候是被家人或熟人性侵,常需要很長的時間去處理跟加害人的關係,可能因為各種考量不會去打113(家暴性侵害保護專線)或找社工,中間會有很多動盪、猶豫的過程,慢慢地生活穩定後,好不容易下決心要處理,花時間整理過往的證據,找律師、到警局做筆錄又是一個成本與考驗。」

根據法務部統計,2015~2024年性侵害案件因「時效已完成」以不起訴結案共有248人

此處計算的不起訴數字,僅為經過地檢署偵查終結後,成人對成人、成人對兒少性侵「時效已完成」案件,至於未滿18歲之人對未成年人、配偶間的性侵害案件,因屬於「告訴乃論」(被害人必須於知道犯人時起6個月內提出告訴,並經檢察官開啟偵查後,法院才能進行審判的犯罪),是以「撤回或逾期告訴」為不起訴,故並未統計在內。

妨害性自主在1999年改為「非告訴乃論」(即使被害人不想追究,檢察官還是可以起訴並由法院審判),有兩種例外情形仍是告訴乃論:

  1. 配偶間
  2. 18歲以下之人對未滿16、14歲之人為性交猥褻行為(《刑法》第229-1條

蔡尚謙表示,其手上處理的多數案件,即是加害者為被害人的堂兄、親哥的親屬關係,當時皆未滿18歲,屬於告訴乃論因素而不起訴,若包含此類「非時效已完成」之案件,推估10年來的性侵害案件有近700人、近19年來1,040人不起訴。

,#MeToo運動發生後連續兩年人數達到高峰,與2015~2022年平均每年19人相較,幾乎是翻倍成長,分別是2023年45人、2024年51人──具體而微反映了當外在社會條件改變與重大事件發生過後,召喚出愈來愈多倖存者面對過往難以啟齒的經驗,即便與現行法律有所扞格,仍懷抱一絲希望,期待國家公權力為當年所受侵害主持公道。

蔡尚謙成功聲請釋憲之後,與暖暖Sunshine協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合作,於2024年12月23日發起「尋找倖存者」行動,至今共有43位曾因時效問題無法提告的性侵倖存者主動聯繫,最久可追溯至30餘年前,其中包含S有15位正式提起「一路敗到底」的司法程序,在「窮盡一切救濟」之後,將併案加入這台突破時效高牆的釋憲列車。

30年追訴期到底太長還是不夠?台日美各國制度比較

關於追訴權時效的議題,國內曾經在江國慶冤案以及劉邦友彭婉如懸案即將屆滿20年時,掀起一些討論,然而歷經2006年、2019年《刑法》修法,兩度大幅延長追訴權時效

2006年7月1日後修正的《刑法》第80條,全面提高追訴權時效,將犯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的追訴權時效從原本20年提高到30年;3~10年有期徒刑之罪,從原本10年提高到20年;1~3有期徒刑之罪,從5年提高到10年;1年未滿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罪者,提高到5年。

2009年則修正《刑法》第80條,對於犯最重本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這些犯罪若發生「死亡結果者」,追訴權時效將不受30年的限制,即無追訴權時效的適用,修法後重大案件如劉邦友血案、彭婉如命案等都將適用新法,可無限期追訴。

後,至今無論學術還是實務見解,普遍認定我國的追訴權時效已經足夠。

「舉例來說,被害人如果10歲,行為人對其犯與幼年人性交罪,最重可判滿10年。依照《刑法》第80條追訴權時效為30年,等到時效完成,被害人已經40歲,早經過18歲的成年年齡很久了。即使考慮到舊法的追訴權時效為20年,被害人成年以後,還是有數年可以衡量,仍然不宜認為我國的時效制度『不足』,」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黃士軒表示。

長期研究日本刑事政策的黃士軒指出,在日本法關於性犯罪的最近修法動向中,確實也有看到例如在被害人為少年或幼兒時受侵害,提議讓追訴權時效在被害人成年前停止進行,直到被害人達到一定年齡後再進行的意見,但這是因為日本《刑法》對未滿16歲的性犯罪追訴權時效僅有10年,較有可能遇到被害人仍未成年,但追訴權時效完成的情況(例如被害年齡僅有3、4歲,10年的追訴權時效完成時,也僅有13、14歲)。

黃士軒強調,我國的特色就是追訴權時效的期間都訂得相當長,應該優先考量的,是什麼樣的社會性因素,導致被害人成年後還是無法鼓起勇氣告發當年所受的犯行,他認為,「從社福、教育的領域向可能潛在的被害人推廣正確觀念,應該才是比較有效的作法,而不是想透過《刑法》追訴權時效的放寬來解決。社會性的原因只要存在於社會,則即使法律制度上沒有設計追訴權時效,被害人一樣可能無法鼓起勇氣告發。」

然而,在不同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下,國際間持續針對追訴權時效出現許多檢討的聲音。除了日本研議延長過短的兒童性犯罪追訴期,根據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法思齊的國科會研究計畫《兒童性侵犯相關刑事政策之比較研究──以美國經驗為中心》,1990年代開始,美國各州陸續開始重新檢視並修改追訴權時效於兒童性侵案件適用之情形;至2017年為止,全美已有34州針對全部或大部分對兒童違犯之性犯罪,刪除刑事追訴權之時效限制。

「(檢討追訴權時效)最先肇始於殺人案件的適用,最近幾年則有出現在兒童性侵案是否也應該刪除刑事追訴權時效適用的討論。討論主要著眼於兒童性侵案件超低報案率的特性及此類案件的被害人通常較需要時間來『理解』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行為。」法思齊在研究報告中寫道,並引用相關研究統計,童年性侵被害人中,男性平均約需要21.38年

參考:Scott D. Easton, Disclosure of Sexual Abuse Among Male Survivors, 41:4 CLIN. SOC. WORK J.
344, 344 (2013).

才願意透露給親友;女性大約需要25至35年

參考:

  1. Eli Somer & Sharona Szwarcberg, Variables in Delayed Disclosure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MERICAN J. of ORTHOPSYCHIATRY, 332, 332 (2001)
  2. Daniel W. Smith et al., Delay in Disclosure of Childhood Rap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CHILD ABUSE & NEG:ECT. 273-87 (2000)
  3. Thomas Roseler & Tiffany Weissmann Wind,
    Telling the Secret: Adult Women Describe Their Disclosure of Incest, J. INTERPERSONAL
    VIOLENCE 327, 331 (1994)
  4. Kamala London & Maggie Bruck, Disclosure of Child Sexual Abuse: What Does the Research Tell Us About the Ways That Children Tell?, 11:1 PSYCHOL., PUB. POLICY, AND LAW 194, 199 (2005)

才願意將相關行為透露給第三人,「然而,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案例中,被害人需要的時間常遠超過這些研究所得出的數字。」

即使尚未修法完全取消兒童性侵案件追訴期的幾州,近年來因為陸續被揭露過往天主教會、童子軍、安置機構大規模兒童性侵案,諸多受害者都已邁向中年,因此透過訂立專法,讓早已超過追訴權時效的案件能透過「向後回溯的窗口」 (look-back window),得到某種程度的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

例如紐約州2019年通過《兒童受害者法案》(The Child Victims Act),給予當事人立法後一年的時間,處理已超過時效的性侵案,年滿55歲以下的受害者可提起民事訴訟,檢察官則能為滿28歲以下的受害者進行刑事追訴;加州眾議院則於2020年通過218號法案(Assembly Bill 218),開放3年的期間,給已成年的兒童性侵受害者為其超過時效案件提起訴訟──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洛杉磯郡政府為了過往發生在其治理下青少年矯治與安置機構性侵案將近7,000名受害者,得付出美國史無前例的鉅額賠償金:40億美元

釋憲案挑戰《刑法》的基石:不溯及既往原則

「不溯及既往原則,在《刑法》會特別敏感,在行政法上,各種利益權衡下比較可以讓步,但《刑法》因為涉及的是國家透過公權力處罰人民,所以它是各種法規範最嚴格的,」呂政諺表示,當憲法法庭

依照2025年1月25日正式生效的《憲法訴訟法》修正條文規定,大法官法定總額為15人,參與評議的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10人,作成違憲、合憲宣告的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9人。新任大法官人選在去年底被立法院封殺至今,目前在任大法官僅有8人,依規定憲法法庭目前不得就案件進行實質評議(討論),也無法作成判決。

重啟、大法官正式開啟討論之後,溯及既往與否是這次釋憲案要面臨的最大挑戰,白話就是:假如今天有一個行為,在過去不是犯罪,現在卻被定義為犯罪,那麼就不能以之後的規定,處罰之前不是犯罪的行為。

呂政諺提到,無論追訴權時效前後的長短變化,從過去跟現在,兒少性侵都是嚴重的犯罪行為,「追訴權時效的延長及溯及,並不是突襲性地處罰『原本刑法不處罰的行為』,因此不屬於絕對禁止的情形。」眼前最近的例子,就是2009年修正《刑法》80條,把致人死亡案件最高30年追訴權時效的規定刪除,改成國家可以永久追訴。

呂政諺進一步指出:「加害人在犯罪前後,相信自己躲避多久的追緝就可以脫免刑事責任,並非是值得保護的利益。再考量到加害人利用兒少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狀態,以及其可能居於法定代理人、指導者的優勢地位,有很充足的理由,例外地將延長後的追訴權時效,溯及性地適用。」

針對對未成年的性犯罪,在法律衡量與價值判斷上,是否也可以採取溯及既往的例外,考驗著未來大法官的智慧。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失職輔導員有否被解僱?聖方濟各大學:事件進入法律程序、不便評論 | 獨媒報導 | 獨立媒體

社會各界引頸期盼AI基本法 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率先提出國內首部民間版草案 | 今傳媒 JNEWS

社會各界引頸期盼AI基本法 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率先提出國內首部民間版草案 – 生活新聞 – PChome Online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