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今(12/10)天舉行全院委員會,審查司法院人事同意權案,司法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在書面報告中提出三大政見,包括建立制度機制、提升專業效能、推動國際連結。針對司法改革,張文貞拋出成立「司改成效評估及推動委員會」的想法,廣納審、檢、辯、學及民間團體,透過「由下而上」的經驗及意見整合,確保司法政策的擬定與執行,更加一致與協調。
在報告時,張文貞提到,司法院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以及捍衛民主憲政的法治與人權。她認為,除了履行公正獨立、依法裁判、定紛止爭的傳統角色外,還需要面對全新的挑戰。新興科技對基本人權帶來的風險,威權再興對民主憲政的潛在威脅,區域和平與安全的維護,以及氣候變遷對人類生存條件的深遠影響,這些議題無不考驗法院的判斷與應變能力。
張文貞接著開始說明政見,首先在建立制度機制方面,她表示,若她順利上任,將在司法院召開廣納審、檢、辯、學及民間團體的「司改成效評估及推動委員會」,作為司改後續討論與協作的平台。她指出,對於過去未能形成共識、或未能有效推動的機制,如金字塔型訴訟程序、法官多元晉用及評估淘汰、擴大強制律師代理、強化人民受律師協助權利、訴訟資源濫用的有效抑制、法律人考選及專業訓練的改革等,均須擴大討論、有效溝通,以務實方法分階段推動。
張文貞說,改革是為了促進獨立、專業而有效能的司法,若改革只是加重法官及基層司法人員的過勞負擔,這樣的改革不會有令人滿意的成效,未來將參考美國及歐盟的作法,成立法院行政、案件管理或數位司法等專門委員會,並由專業適任的法官或退休法官擔任委員,加上外部的學者專家,定期針對相關司法政策進行通盤及深入的檢討,進一步提出明確且可操作的政策方案。
張文貞認為,透過「由下而上」的經驗及意見整合,將逐步改變過去司法院「由上而下」的政策推進模式,且水平整合不同廳處在議題與政策的不同立場,確保司法政策的擬定與執行,更加一致與協調。
其次,在提升專業效能方面,張文貞指出,目前我國法官總人數為2195人,相當於每10萬人口擁有9.38名法官,與歐盟國家的22.9名相比,顯然有極大落差;另外在司法預算上,台灣的人均司法支出為新台幣1164元,僅有歐洲國家中位數新台幣2240元的一半。她說,擴大司法資源並有效分配,增加法官及相關司法人員的員額,是她將來作為司法行政首長,責無旁貸的任務。
張文貞也拋出數位化的想法,未來要簡化繁瑣的作業程序、建立完善工具系統,讓實用的科技工具逐步融入司法作業流程,同時引入自動化的文件處理系統,即時更新案件資訊,縮短文書處理時間,減少人力負擔。她強調,法官不能讓海量案件及紙本書類所淹沒,司法體系必須引入新的思維,以科技提升效率,讓法官能專注於案件實質的裁判工作。
最後,在推動國際連結方面,張文貞表示,法官是司法體系的核心,工作需要高度的超然與獨立,但這可能限制法官接觸多元觀點,以及汲取外部經驗的機會,為了突破限制,她認為,建立法官的國際交流機制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