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第124天|法官關注黎助手Mark Simon背景 質疑常有內幕消息 可參與美國安委會議  

[ad_1]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蘋果日報》3間相關公司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黎智英續接受控方盤問。控方提及黎的助手Mark Simon 可向黎提供不同美國參議員對法案立場的內幕消息,引起法官關注Mark Simon的背景,黎指與Mark Simon在教會認識,至今近30年,指對方曾任香港的美國共和黨分部主席,但否認Mark Simon與美政府關係密切,認為只因他認識前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美國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等人,惟法官仍不理解為何Mark Simon可參與美國安委會議,又質疑黎作為其僱主卻不知情,但黎認為並非大事,故沒過問。


法官關注Mark Simon的背景。

控方展示Mark Simon向黎稱「白宮和國家部門對任何在貿易協定達成前,讓中國感到不安的事持不同意見。但在政治上,白宮不會出面反對。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基本上站在「支持」一方。」

控方指Mark Simon 向黎提到不同參議員立場的內幕消息?黎指,他不知道是否內幕消息。控方問黎知否 Mark Simon 與參議員關係密切?黎否認,指Mark Simon或從時任美國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等人口中知悉。控方問黎經常從Mark Simon身上知悉內幕消息?黎指,他不會說「經常」,但有時會。

Mark Simon與黎於教會認識  曾為香港的美國共和黨分部主席

法官杜麗冰及李素蘭關注Mark Simon 的背景,黎指Mark Simon是一間航運公司總裁,不會說中文,與對方在教會相識,指兩人同是天主教徒,認識至今近20 、30年,最初Mark Simon是打理黎的個人投資。黎續指,Mark Simon曾是香港共和黨分部的主席。

法官李素蘭問黎如何知悉Mark Simon與美議員的聯繫?黎指,Mark Simon是慢慢地發展與美議員的聯繫。控方問Mark Simon 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僅因他是共和黨人?黎指,他沒說過Mark Simon 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認為他只認識郭明瀚、惠頓或認識美國政府的人。控方問Mark Simon也與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有聯繫?黎反問「怎麼會?」,指其消息來自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 (Matt Pottinger)。

法官質疑為何Mark Simon可參與美國安委會議

控方展示2019年11月8日Mark Simon發訊息,關於時任美國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的 Twitter帖文提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很快就會提交參議院審議,Mark Simon在訊息指「意味最早將於今天或下周進行投票,法案很難不通過。好消息。」當時黎回覆「Wonderful(太好了)」。控方問黎認為通過法案是好事?黎同意。控方再問黎收到訊息後,把訊息轉發給本案從犯證人陳梓華及其他泛民包括何俊仁、李柱銘及李卓人?黎確認。


前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

控方另展示黎回覆由郭明瀚發出的一個訊息,提及希望特朗普簽署法案,如果他不簽署,就不好了。 控方再展示Mark Simon隨後提到「昨天我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他們正在為簽署法案奠定基礎。特朗普上周決定簽署法案,但他想盡量避免讓習近平在貿易談判中,獲得任何籌碼。」

控方問為何Mark Simon可參加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黎指不知道。控方再指Mark Simon與國安委關係密切?黎指,他不會這樣假設。法官李素蘭多番質疑,Mark Simon受僱於黎,但黎卻不知道Mark Simon為何可參與會議?黎重申,自己不知道,亦沒過問,因認為並非大事,他亦不會知道所有關於Mark Simon的事。黎又在提問下指Mark Simon並非美國政府一員,亦非國安委成員,但認為一般如果獲邀請,應可參與國安委會議,但他本人從未到過國安委。


被告黎智英。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蘋果日報》3間相關公司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周四(23日)進行第124天聆訊,續由黎智英第三十二日作供。


囚車早上進入法院。(巴士的報記者攝)

黎指楊懷康與美國之行無關  遭法官質疑才改口稱「社交聚會」

控方展示3張2017 年5月11日至 14日的相片,首張顯示時任《壹週刊》出版人楊懷康與黎、《華爾街日報》編輯 Bill Mcgurn 的合照;第二張顯示有楊、黎、《南華早報》前總編輯Mark Clifford、前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及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Paul Wolfowitz,黎看到相片指「Oh, so he met Paul」;第三張則有 Paul Wolfowitz、美國陸軍前副參謀長基恩(Jack Keane) 。

控方指第三張相片沒有楊懷康,黎指可能楊是負責拍照。黎確認,3張相片均在美國拍攝,但指與游說無關,只是社交聚會。法官李素蘭質疑,黎指出楊從未與Paul Wolfowitz、Jack Keane 見面?黎指,他忘記了這次社交聚會,又指楊當時剛好在美國,故邀他加入聚會。

黎指反修例處危機中 訪美游說爭取支持  官質疑:政府已暫緩修例還有甚麼危機?

控方展示一個有黎、Mark Simon、李柱銘及郭明瀚的WhatsApp群組,Mark Simon於2019年9 月 23日發訊息,指更新10月的美國之行資訊,屆時會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的編輯委員會,又指「我們將會大力游說參議院和眾議院。控方問是否與《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有關?黎否認,指與美議員見面,告訴他們香港的情況。控方問是為了游說他們給予支持?黎同意。控方問以展示美國道德權威?黎重申,是尋求美國支持。

法官李素蘭追問,游說甚麼?黎指,是游說支持香港。李官再問支持甚麼?黎指就像為香港發聲、為香港說一些事情,甚至來港視察,指當時香港因《逃犯條例》正處於危機之中。

法官李運騰問當時政府已宣布暫緩修訂《逃犯條例》,還有甚麼危機?黎指,當時仍有示威活動,仍爭取《基本法》賦予的權利、普選權等。李官問,當時爭取「五大訴求」?黎指,當時應還未有「五大訴求」。


黎確認當時美國眾議院時任議長佩洛西、參議員魯比奧同意和他見面。

法官杜麗冰亦追問,黎尋求甚麼支持?黎重申是爭取支持香港自由、普選、應有的權利。杜官問還有呢?黎指「我認為問題已經夠大」。控方再指當時政府已宣布暫緩修例?黎指港人還不滿意、還在示威。杜官關注,Mark Simon 在訊息提到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職員與香港學生領袖見面,問誰是學生領袖?黎指是大學生。控方問是指張崑陽?黎指,張崑陽是其中一個大學領袖。

法官李素蘭關注訊息提到參議院和眾議院,是否涉及立法?黎指當時並沒發生這樣的事情,控方指《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於2019年6月提出,11 月正式通過,故法案在9月期間正審議,黎指,這是美議員之間的事情,非他能處理。控方再指,訊息提到「我們將會大力游說參議院和眾議院」,黎指他從未就推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一事工作,他可以肯定。控方問黎從未做這件事,但黎希望他們做這件事?黎否認。

控方指訊息提到「They agree to meet you」,黎確認當時美國眾議院時任議長佩洛西、參議員魯比奧同意見面,但他最終只與白宮高級職員見面,也沒見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美國時任副總統彭斯。法官李素蘭問黎是否需提及特定議題?黎指不需要,白宮只是想知道香港情況。控方問黎是否計劃與特朗普、彭斯見面?黎指,他從未計劃與特朗普、彭斯見面,也從未期望與特朗普見面。

美參議員來港與黎會面 黎問Mark Simon關於人權法案名稱

控方展示2019年9月23 日Mark Simon給予黎的訊息,顯示Mark Simon曾向黎提到美國參議員斯科特(Rick Scott)將會來港與黎會面,控方問是否與黎計劃的香港實況調查有關?黎指Rick Scott是自行來港,他沒著對方來,但確認兩人曾中半山會面,同場還有時任美國駐港澳總領事史墨客(Michael Hanscom Smith)及一些領事館職員。

Mark Simon向黎指Rick Scott擔任了兩屆佛羅里達州長,在美國政界舉足輕重,他是對華鷹派,一如既往,對方會問香港需要從美國得到甚麼。控方問Rick Scott 是「對華鷹派」?黎指,他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tough on China)。控方問黎對於他們應對香港採取甚麼行動有否提出建議?黎說沒有,記憶中沒與對方談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當時 Rick Scott知道香港情況,所以是商討他們能提供甚麼幫助。法官李素蘭問黎請他幫忙做甚麼?黎指,他沒特別問及。李官指,黎到場不可能只說「幫幫我們」?黎指不記得,當時談話不具體。

控方指黎與見面前向 Mark Simon 曾提及「國會和參議院剛通過的香港法案叫甚麼?)Mark Simon 回答是《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控方指黎當然知道法案內容,但不記得法案名稱,故在會面前問Mark Simon ,以便向Rick Scott談及。黎指,當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已審議中,控方指未正式通過,黎則指正在審議,無須再談及此事。

法官李素蘭問,何黎要與 Mark Simon談起法案?黎指,因為他不知道法案名稱,他需要準備好才與Rick Scott 見面。李官追問,黎預料會談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黎指,他只是需要知悉法案詳情以助會面。控方指黎游說Rick Scott 支持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黎稱不記得,又指自己不關注法案,否則他會記得法案名稱。


《蘋果》推出特刊《自由之夏》。

Mark Simon稱把《蘋果》2019年示威特刊帶到國會山莊 

控方再展示2019年9月21日Mark Simon於黎、李柱銘及郭明瀚群組發訊息,提到要求給予他2500份社會運動的刊物,因非常受歡迎,他收到超過100個查詢,他還打算把刊物帶到國會山莊,並讓「香港監察」創辦人羅傑斯(Benedict Rogers)派發。黎指,Mark Simon 當時向張劍虹及周達權查詢,並告知黎此事。黎指,刊物刊登一天後 Mark Simon表示收過百查詢,不肯定他所指是否《自由之夏》。法官李素蘭認為,顯示Mark Simon人脈廣。

控方展示刊物《2019年自由之夏》,刊物於2019年9月20日首次推出,另於同月27日及10月 9日再推出另兩個版本,當中包括英文版, 

控方指證人周達權曾供稱,Mark Simon曾向他取逾2,000份刊物。 控方展示黎Twitter於2020年 10 月 8 日轉發《蘋果》帖文, 內容關於羅傑斯手持《自由之夏》的相片。

控方指,黎與美參議員Rick Scott見面後,Mark Simon 向黎稱「非常希望將此交給他們」,黎指,應該是指 Rick Scott。法官李運騰問,Mark Simon是否指想將《自由之夏》交予 Rick Scott?黎稱不知道,可能只是雜誌。李官再問Mark Simon 提到去了4 個不同地方發現已售罄?黎指,那應是指《自由之夏》。


李宇軒。

美參議員與前線示威者會面 黎指事後才知有李宇軒   

控方指Mark Simon在另一訊息提到「希望能給他們雜誌和見前線人士。法官杜麗冰問誰是前線人士?黎稱不知道,相信是Rick Scott與他見面後,再與年輕前線示威者見面。法官李運騰問黎是否知悉 Rick Scott 見他後,再跟李宇軒、年輕前線示威者見面?黎指,當時他不認識李宇軒。李官問黎是否知悉 Rick Scott 與他見面後,會見前線人士?黎指,他看到Mark Simon 訊息後才知道。

Mark Simon獲邀出席美聽證會  法官追問是否代表黎 

控方展示 Mark Simon 於 2019 年 9 月 17 日在黎、李柱銘及郭明瀚的群組傳訊息,提及黎的美國行程,指建議最好於 10月21日晚至 24日見面,嘗試安排上次見到的所有人,更希望見到佩洛西及其團隊,以及更多參議員和職員,也將在華盛頓舉辦重要媒體活動,周四晚前往紐約,已安排多場媒體活動,又指若代表團有民主派資深人士參與更有成效和意義;Mark Simon又指,被要求前往華盛頓出席參議院周三關於東亞問題的聽證會,以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會議,並透過這次行程得到有關國會代表團10月初來港的消息。

控方問誰要求Mark Simon 出席聽證會?黎指不知道。控方問黎當時一定知道《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進展?黎稱應知道,但不記得,又指當時不關注此法案。法官杜麗冰問黎在訊息被知會有此法案?黎同意,指法案對他而言只是「學術」(academic)議題。法官李素蘭問Mark Simon 在聽證會有何角色?黎稱不知道。杜官問Mark Simon不是黎的得力助手嗎?是否代表黎?黎指可能是,但訊息沒提及,他不能猜測。

控方問Mark Simon 是否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傳達黎的想法?黎指不認為是這樣。法官李素蘭問為何參議院想聽Mark Simon的想法?黎指不知道。李官追問 Mark Simon可拒絕參加會議?黎指,是受邀才可參加會議。控方問黎不知道為何Mark Simon 參加會議?黎指不知道。

Mark Simon指年輕代表團予人感覺不認真 認為要資深民主派訪美

控方續展示 Mark Simon於2019年9月17日在同一群組發訊息,提到「去紐約和華盛頓的年輕朋友團隊沒有效果」,指其在《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的朋友發現他們有點不認真,「Joshua 坐牢,所以我對他只有尊敬」,他認為包括李柱銘及黎智英的「前輩們」需要按計劃赴美。 

控方問Mark Simon提到的「年輕朋友」是誰?黎稱可能是指學界代表團,同意是張崑陽。控方又問訊息提到「Joshua」?黎指可能是黃之鋒群組的人。控方再問訊息提到的「前輩」是否指黎?黎指,可能是指資深民主派如李柱銘、何俊仁、李卓人。 控方問訊息最後提到「人們問我民主堅定者何時來」,控方問美方是否想見到黎及李柱銘?黎同意,或其他資深民主派。

黎堅稱對法案無興趣 不知涉及制裁  遭法官多番質疑 

控方再展示Mark Simon向黎發訊息,提到「眾議院將於下周就《香港人權與民主法》和PROJECT Hong Kong 法案投票」,黎回覆「Great!」。控方問黎法案是否關於制裁?黎稱不記得,因他對法案不感興趣。

法官李運騰關注,黎一直供稱想知道美國怎樣幫助香港,而訊息提到兩個法案是美國政府的行動,黎不想知法案可否幫到香港?黎解釋,一直認為這類法案學術性,並無實際作用,通過後便沒人跟進,以往其他法案如是。黎其後又指,他大概知道法案內容與人權及保護香港相關,但不知細節。控方再問黎知道法案與制裁相關?黎指不知道。

法官李運騰關注黎既然對法案不感興趣,為何不告訴Mark Simon不要再談及法案?黎指出於禮貌,不可這樣做。法官李素蘭質疑,如果黎認為法案無效,何不嘗試推動法案令其有效?黎認為自己沒此能力;李官再指,黎打算會見美國總統,「How much higher you can go? (你還能見多高級的官員?)」,黎認為李素蘭的想法不合邏輯。

李卓人到歐盟及法國等地 要求黎給予《蘋果》示威特刊

控方展示黎於2019年10月8日向時任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轉發工黨創黨主席李卓人的訊息,李卓人提到即將前往歐盟和法國,問黎可否給他《自由之夏》英文版,若未有英文版就拿中文版給他,黎確認。。

控方展示同年11月22日李卓人向黎發訊息,提到他會代替何俊仁去米蘭,之後再去澳洲見議員,再次問黎有否《自由之夏》。黎確認再向李卓人分發一批《自由之夏》,又指他不在意分發對象是誰,他都會給李卓人。


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

法官及控方多番追問 黎終承認知悉美法案與制裁有關

控方展示黎同年10月19日向李柱銘轉發美國時任共和黨議員麥卡錫(Kevin McCarthy)的資料,內容提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保護香港法》及承認香港與美國雙邊關係,譴責中國干涉香港事務,並支持香港市民的抗議權利。控方指,黎當時也轉發給了何俊仁。黎指,轉發給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又重申自己不重視法案,指因通過後亦無人跟進,亦會被遺忘。

控方指法案通過就代表會起作用?黎反問「有人跟進才能起作用,對嗎?」法官杜麗冰指,但之後的事態表明法案獲獲跟進,因實施了制裁?黎同意,中港官員其後被制裁。杜官問黎那是否證明他錯了?黎承認「我錯了」。控方問當時有中港官員被制裁?黎承認,當時他可能知道,但現在不記得。 控方再傳釋法官杜麗冰的問題指,黎當時是否知道有中港官員因這法案而被制裁?黎稱,他現在不記得,但當時可能知道。

杜官再問,法案在2019年11月通過時,黎是否知悉涉及制裁中港官員?黎指,當法案通過時,他沒注意涉及制裁,後來才得悉。法官李運騰提到,當時傳媒有廣泛報道?黎同意,但重申現在已不記得。

李官再問,現時有一項或多項立法提到制裁,「看來你的建議或你的請求,已經被美國政府聽到了,你為甚麼對立法不感興趣呢?你能解釋一下嗎?」黎指,他不覺得自己是第一個提出制裁的人,當時很多人也談及此議題,包括參議員和國會議員,他比較著重凍結貪污銀行戶口。

控方問黎在6月提出制裁及凍結貪污銀行戶口?黎指,是提出凍結貪污銀行戶口。控方指黎提出請求後,由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 ,美國確實對42名中港官員實施制裁,所以黎當時是感興趣的?黎指,他現在不記得,但後來注意到有人被制裁。控方問黎是對此感興趣?黎同意。控方問黎是知道《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與制裁有關?黎稱,他可能知道。

黎對《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獲美參議院通過感樂觀

控方展示2019年10月27日黎專欄「成敗樂一笑」的文章,題為「美國人想對我們說的話」。控方引述文章提到,美國政界非常關注香港示威暴力升級,提醒香港別再在武力上升級,但美國亦了解到香港年輕人面對警暴,發生衝突是無可避免,但千萬不要造成致命暴力,否則會逆轉民情,導致運動的失敗。黎指,美國曾拍片呼籲大家保持理性,不要急於因為未看到成果而把武力升級,不要忘記站在道德高地上忍耐,相信美國對中國的制裁能有效施壓,對爭取到香港普選也更有希望。

控方再引述黎在文中提到《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已在眾議院通過,還欠參議院,黎曾與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見面,對法案最終在參議院獲通過感到相當樂觀,表示「只要我們能維持現時的表現,就不怕失去支持」。

控方問黎指要「維持現時的表現」?黎解釋,是指示威的表現。控方追問也是關於法案的進展?黎否認。文章又提到「原則上是一定要負責的,要他們感受到有後果,是必要的」,控方問是游說支持懲罰中港官員。黎指,要維持現狀以免示威過於暴力,而作出不義行為的人會負上後果。


麥康奈爾。

黎承認支持法案 希望獲通過 

法官李運騰關注黎似乎當時有留意到議會發生的事?黎指,因為他身在美國。李官再問,黎似乎也關注法案內容,知道「法案已在眾議院通過,還欠參議院」。黎指,他在美國時獲告知情況。

文中指「相信他們就算不出現在法案裏,美國也會以黑名單方式針對這幫人」,控方問黎知道法案內容?黎指,不代表他知道法案細節。法官李素蘭問黎當時與麥康奈爾談及該法案?黎指,根據當時對方的說法,令他對法案通過感樂觀。

法官李運騰再問,如黎對法案不感興趣,為何要在文中談及?黎指因有人提問,所以他回答。控方指黎在美國之行與麥康奈爾見面,曾否問及法案的進程?黎指,當時由李柱銘帶領,而李與麥康奈爾相識,二人交談,黎沒有說話。法官李素蘭問黎似乎相信有人會因法案被制裁,而非只是「學術性」?黎指他是對通過法案感樂觀,而非效果。但黎在控方提問下,承認支持法案,亦希望法案通過。

控方再引述文章提到「要得到外國人支持,就要不斷游說,加上傳媒報道…只要我們做好本份,以道德力量感動他們的良知。」控方問黎提倡要不斷游說?黎是游說進行制裁?黎否認。

控方展示黎向民主黨前主席李永達指「該法案還不確定,但目前看起來很樂觀」 ,顯示黎密切關注法案的進展?黎指,可能是李永達向他提及法案,再問Mark Simon詳情,才這樣回答。


黎智英助手Mark Simon。

法官關注Mark Simon背景 指其有內幕消息 

控方另展示Mark Simon向黎稱「白宮和國家部門對任何在貿易協定達成前,讓中國感到不安的事持不同意見。但在政治上,白宮不會出面反對。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基本上站在「支持」一方。」控方指Mark Simon 向黎提到不同參議員立場的內幕消息?黎指,他不知道是否內幕消息。控方問黎知否 Mark Simon 與參議員關係密切?黎否認,指Mark Simon或從時任美國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等人口中知悉。控方問黎經常從Mark Simon身上知悉內幕消息?黎指,他不會說「經常」,但有時會。

法官杜麗冰及李素蘭關注Mark Simon 的背景,黎指Mark Simon是一間航運公司總裁,不會說中文,與對方在教會相識,指兩人同是天主教徒,認識至今近20 、30年,最初Mark Simon是打理黎的個人投資。黎續指,Mark Simon曾是香港共和黨分部的主席。

法官李素蘭問黎如何知悉Mark Simon與美議員的聯繫?黎指,Mark Simon是慢慢地發展與美議員的聯繫。控方問Mark Simon 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僅因他是共和黨人?黎指,他沒說過Mark Simon 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認為他只認識郭明瀚、惠頓或認識美國政府的人。控方問Mark Simon也與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有聯繫?黎反問「怎麼會?」,指其消息來自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 (Matt Pottinger)。


黎的妻女及外甥到庭旁聽後離開法院。(巴士的報記者攝)

法官質疑為何Mark Simon可參與美國安委會議

控方展示2019年11月8日Mark Simon發訊息,關於時任美國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的 Twitter帖文提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很快就會提交參議院審議,Mark Simon在訊息指「意味最早將於今天或下周進行投票,法案很難不通過。好消息。」當時黎回覆「Wonderful(太好了)」。控方問黎認為通過法案是好事?黎同意。控方再問黎收到訊息後,把訊息轉發給本案從犯證人陳梓華及其他泛民包括何俊仁、李柱銘及李卓人?黎確認。

控方另展示黎回覆由郭明瀚發出的一個訊息,提及希望特朗普簽署法案,如果他不簽署,就不好了。 控方再展示Mark Simon隨後提到「昨天我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他們正在為簽署法案奠定基礎。特朗普上周決定簽署法案,但他想盡量避免讓習近平在貿易談判中,獲得任何籌碼。」

控方問為何Mark Simon可參加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黎指不知道。控方再指Mark Simon與國安委關係密切?黎指,他不會這樣假設。法官李素蘭多番質疑,Mark Simon受僱於黎,但黎卻不知道Mark Simon為何可參與會議?黎重申,自己不知道,亦沒過問,因認為並非大事,他亦不會知道所有關於Mark Simon的事。黎又在提問下指Mark Simon並非美國政府一員,亦非國安委成員,但認為一般如果獲邀請,應可參與國安委會議,但他本人從未到過國安委。


被告黎智英。(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function(w,d,s,l,i){w[l]=w[l]||[];w[l].push({'gtm.start': new Date().getTime(),event:'gtm.js'});var f=d.getElementsByTagName(s)[0], j=d.createElement(s),dl=l!='dataLayer'?'&l="+l:"';j.async=true;j.src="https://www.googletagmanager.com/gtm.js?id="+i+dl;f.parentNode.insertBefore(j,f); })(window,document,'script','dataLayer','GTM-N9ZJSZF');

// (function(i, s, o, g, r, a, m) { // i['GoogleAnalyticsObject'] = r; // i[r] = i[r] || function() { // (i[r].q = i[r].q || []).push(arguments) // } // , // i[r].l = 1 * new Date(); // a = s.createElement(o), // m = s.getElementsByTagName(o)[0]; // a.async = 1; // a.src = g; // m.parentNode.insertBefore(a, m) // } // )(window, document, 'script', 'https://www.google-analytics.com/analytics.js', 'ga'); // window.ga('create', 'UA-45475522-1', 'auto'); }, pageImpression: function(source, triggerType) { //dimension1 section: Category Name (首頁,博客榜,{博客名稱},{分類名稱},頁面) //dimension2 source: homepage, category, post, blogger, author, readmore, carousel //dimension3 product: desktop-web, mobile-web, ios, android, huawei, facebook

var dataLayer = window.dataLayer = window.dataLayer || [];

var product = $(window).width() < 1024 ? 'mobile-web' : 'desktop-web'; var title = `${window.app.seoDimensionObj.title}|${product}`; var pageImpression = { 'event': 'page_view', 'pageTitle': title, 'pageSection': window.app.seoDimensionObj.section, 'pageSource': source, 'bpProduct': product, 'pagePath': window.app.seoDimensionObj.pagePath, 'referURL': document.referrer, 'triggerType': triggerType || 'auto', // auto }; dataLayer.push(pageImpression); var pathname = (new URL(pageImpression.pagePath)).pathname; var ga4PageImpression = { page: pathname, hitType: 'pageview', title: pageImpression.pageTitle, dimension1: pageImpression.pageSection, dimension3: pageImpression.pageSource, dimension4: pageImpression.bpProduct, } window.app.initGoogleTagManager(); // window.ga('send', ga4PageImpression); console.log('dataLayer', pageImpression, 'ga', ga4PageImpression); }, adUnits: null, }; jQuery(function() { window.app.helpers.preventUserSaveImgs($('img')); window.app.helpers.refreshLiveInfo(); window.app.helpers.showHotList('bp-hot-list-daily'); $('.scroll-top-wrapper').click(function() { window.scrollTo({top: 0, behavior: 'smooth'}); }); $('.header__home-btn').click(function() { location.href="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 }); // PC Web other menus event $('#bp-other-menus').hover(function() { $(this).find('.sub-menus').css('display', 'flex'); }, function() { $(this).find('.sub-menus').css('display', 'none'); }); $('.sub-menus>div').hover(function() { $(this).find('.sub-sub-menus').css('display', 'flex'); }, function() { $(this).find('.sub-sub-menus').css('display', 'none'); });

// Mobile Web Menus Dialog resize var resizeMobileWebMenusDialog = function () { // var top = $(window).scrollTop() > 0 ? 86 : 150; var top = $(window).scrollTop() > 0 ? 86 : 86; $('body.menu-active .header__nav').css({'top': `${top}px`, 'height': `calc(100% - ${top}px)`}) } $('.menu-btn').click(function() { resizeMobileWebMenusDialog(); });

// Mobile Web Search Bar/Display Title auto switch var mobileSearchBarEle = $('.header__search__mobile .search-slide'); var mobileDisplayTitleEle = $('.header__button-title.mobile-only'); setInterval(function() { var show = mobileSearchBarEle.css('display'); if (show === 'none' || mobileSearchBarEle.hasClass('js-slide-hidden')) { mobileDisplayTitleEle.css('opacity', '1'); } else { mobileDisplayTitleEle.css('opacity', '0'); } }, 200);

// Font Size Scaler window.app.fontSizeScaler.init();

// fb like sdk (function (d, s, id) { var js, fjs = d.getElementsByTagName(s)[0]; if (d.getElementById(id)) return; js = d.createElement(s); js.id = id; js.async = true; js.src = "https://connect.facebook.net/en_US/sdk.js#xfbml=1&version=v17.0&appId=301441893522755&autoLogAppEvents=1"; fjs.parentNode.insertBefore(js, fjs); }(document, 'script', 'facebook-jssdk'));

// show alert_msg in url const alertMsg = window.app.helpers.getQueryParameter(window.location.search, 'alert_msg'); if (alertMsg) { window.alert(decodeURIComponent(alertMsg)); } });

[ad_2]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平鎮警辦青春神探體驗營 孩童體驗鑑識遊戲、警用裝備-中時

基隆地院女法官被記警告!提告反控影響審判獨立 抗罰被判敗訴-ETtoday新聞雲

法律觀點-看似合法,其實掏空?關係人交易的真實樣貌-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