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法律不應淪為政治工具—《壯促法》的存廢爭議 | 風傳媒 | LINE TODAY

by 透視報導編輯
壯世代倡議者、立委吳春城25日在立法院質詢後請辭立委職位。(柯承惠攝)
壯世代倡議者、立委吳春城25日在立法院質詢後請辭立委職位。(柯承惠攝)

近期關於《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是否應該廢止的討論,再次突顯台灣立法過程中政策反覆、法律穩定性不足的問題。部分人士以「國際並未將55歲劃為壯世代」及「防止特定人士謀取私利」為由,主張廢止該法。然而,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論述不僅忽略了法律應有的安定性與社會信賴保護原則,也可能造成中高齡勞動權益的空窗期,對整體社會造成長遠的不利影響。

一、法律的穩定性與信賴保護原則不容忽視

法律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於提供社會行為的可預測性,使人民能夠依賴法律來安排自身權益。《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甫通過不久,即面臨廢止聲浪,這樣的政策搖擺,不僅違反信賴保護原則,也使得受影響的勞工與企業無所適從。特別是,該法當初是三黨一致無異議未表決通過,各方爭相搶功,但時隔一個月後卻又提案廢止,這種「朝令夕改」的立法態度,嚴重削弱政府公信力,令人質疑立法機關是否真正站在公共利益考量,而非受政治操作影響。

二、勞動權益保障應為政策核心,而非因噎廢食

中高齡者的就業權益,是各國勞動法制的重要議題。例如,日本早已透過《高年齡者雇用安定法》要求企業提供延後退休的選擇,美國《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ERISA)亦保障年長勞工的退休與就業權益。台灣若因「擔憂個別人士謀取私利」而全盤否定這項政策,不僅未能解決真正的就業歧視問題,反而讓原本可以受益的55歲以上勞工群體遭受更大不確定性。

與其一刀切廢止,政府應考慮透過法規修正與強化監督機制來防止濫用。例如,若擔心資源遭挪用,應設計更透明的審查機制,而非直接廢止政策,使55歲以上的勞工權益遭受波及。這不僅影響個人生計,也可能增加社會安全體系的負擔,讓台灣更早陷入高齡社會的就業困境。

三、政策反覆將影響法治國家的穩定性

政策的制定,應以長遠規劃與法制穩定為基礎,而非因短期輿論或政治因素而倉促調整。此次《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從通過到面臨廢止,時間間隔僅短短月餘,這種急轉彎的立法模式,恐將讓人民對政府決策的公正性與專業性失去信心。

法治國家應該追求良法久治,若有法規漏洞,應該透過補強修法來完善,而非全面推翻已通過的政策,讓55歲以上勞工的就業權益變得更加脆弱。立法機關應審慎考量此案的長遠影響,避免讓法治環境陷入不穩定的惡性循環。

結語:改革而非廢止,讓法律發揮真正作用

台灣面對勞動市場結構轉變,應該思考如何確保中高齡者的勞動參與機會,而非輕易廢止相關法案。若《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存在缺陷,應進行修法完善,而非倉促廢止,否則將對55歲以上勞工與台灣的整體就業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法律不應成為短期政治利益的犧牲品,應回歸政策初衷,真正保障中高齡勞工的就業權利。(推薦閱讀:夏珍專欄:「壯世代」踢鐵板,吳春城成黃國昌的燙手山芋

*作者為法律系研究生

此文章出處來自| 風傳媒 | LINE TODAY

無論是司法機構或投訴任何問題及
法律相關與司法判決等問題 歡迎諮詢 透視全球
電話:0800-222-255
LINE:@126ldjjs
立即諮詢:https://lin.ee/q11EtFY

地址:桃園區中正路1247號19樓之3

Source link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